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:微塑料對人體健康的潛在毒性

MPs一般根據其來源分為初級和次級類型。主要的MPs是原生塑料生產顆粒,廣泛存在于家用和工業產品中,如洗手液和洗面奶、化妝品和沐浴露。相比之下,次級MPs是由于較大的塑料碎片的分解而產生的。根據個人護理產品(PCP)的消費量,估計在過去50年(1970-2019年)期間,全球水生環境中積累了多達30萬噸PCP衍生的MPs 。值得注意的是,MPs具有較大的表面積,表面疏水性強,容易吸附污染物,包括微生物、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。這些特性增加了MPs污染的復雜性和相應的毒理學評價。在此背景下,此文從暴露途徑、生物分布、潛在毒性和潛在機制四個方面綜述了微塑料毒性的最新研究進展,以期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礎。

(1)暴露途徑
攝取 —— 吸入 —— 皮膚接觸
(2) 生物分布: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吸收后,MPs可進入循環系統并進一步全身分布,潛在地損害各種器官或組織。Han等人的一項研究表明,氣管內灌注聚乙烯(PE)-MPs在小鼠肺部積聚最多,其次是心臟、肝臟和腸道

MPs的遷移和分布不僅與血流、組織親和力和擴散能力有關,還取決于暴露途徑和顆粒特性。

(3)潛在的毒性:

結果表明,接觸多聚物或較小的NPs可能會對人體多個系統造成損害,并隨后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后果,這需要緊急披露和采取行動,減輕多聚物的環境污染,以盡量減少相應的健康風險。表1和表2根據目前體外和體內研究結果簡要總結了MPs的潛在不良反應。

(4)毒性機制: